媒体视点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视点
【新华日报】江苏近五成建筑工人超50岁,未来谁来为我们的城市“添砖加瓦”?
发布日期:2022-04-28浏览次数:1043

据江苏省建筑工人实名制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统计,目前,江苏860万建筑业从业人员中,有建筑工人560万人。其中,18岁—40岁的建筑工人占比约29%;40岁—50岁的建筑工人占比约23%;50岁—65岁的建筑工人占比约48%。

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将有近一半、约210万建筑工人超过60岁,逐渐退出一线重要作业岗位。一边是建筑业项目开工建设的热火朝天、数量的持续上扬,一边是年轻农民工越来越难招,工地“老龄化”“用工荒”日益凸显。未来,谁来为我们的城市“添砖加瓦”?

“新鲜血液”难补充,超龄工人要离场

47岁的袁吉云来自江苏丰县,自2013年起进入建筑行业,近10年间辗转北京、无锡、苏州多地,最近落脚在张家港。守着水泥钢筋,袁师傅的日常规律、忙碌而单调:清晨6:30上工,一天工作10小时,周六日连轴转,每月能拿6000多元。工地上有供工人集中住宿的生活区,一间挤着五六个,有空调,不能做饭,因为跟着工程跑,通常几个月回一趟家,平时只能跟家里通视频电话。“木工里面,像我这个年纪都算年轻的,好多都是50多岁的老人。”

“好多年轻人来了干不了几天就跑了,现在工地上年轻的都是从云贵川来的,干装修、水电和消防的多些,那个有技术含量,还安全。”据袁吉云观察,年龄大的师傅普遍忍耐度更高,“比在外面赚钱多啊,像钢筋工,每个月能拿1万块,所以他们从来不喊累的” 。

在江苏的建筑工地上,像袁吉云这样40岁以上的建筑工人占比超70%,是绝对的“主力”。省住建厅建筑市场监管处副处长周文辉分析,过去,建筑工地门槛低、上手快、收入可观,是很多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首选”,这些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眼下,由于生活条件苦累、工作环境脏乱、职业化发展受限,建筑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正逐年下降,“他们觉得不如送外卖送快递自由”。

中亿丰建设集团南京总部党总支书记汤家志从事建筑行业25年,从工地基层的施工员做起,到项目经理、再到分公司生产负责人,见证了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一线建筑工人的变化。在他看来,互联网时代创造了更灵活的就业环境,把一大批原本会选择进入工地的40岁以下的青壮年分流走了。“他们可以去当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这些职业对学历要求不高、时间灵活,工作环境也不像工地那样日晒雨淋。”

与此同时,超龄建筑工正在逐渐离场。近年来,多地发文对建筑工人设置男60岁以下、女50岁以下的年龄门槛。上海在2019年即出台规定,明确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去年,天津、深圳等多地住建部门均先后出台类似政策,对建筑施工行业超龄农民工进行用工规范。

在完美世界竞技平台-官方对战平台建筑建造学院院长方桐清看来,对建筑工人设置年龄门槛,是以制度规避安全风险之举。“在建筑行业,事故成本很高,而一线建筑工在高空、坠物、湿滑等环境下工作,年龄越大,风险越高。”

对多地设置的年龄门槛,袁吉云也表示理解:“人上了年纪,容易有高血压或者别的老年病,高空作业的时候,一旦脑供血不足摔下来,就太危险了。”

同在张家港打工、今年52岁的曹志勇,却忍不住担心起晚年。“60岁以后要是不工作,每个月只有两三百块养老金,小孩也要买车买房,让一个小孩养活四个老人,他怎么养得起?”谈起未来,曹师傅有点焦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60岁的人身体也不差的,不让上工地了,我也得出去干个保安。”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林波提出,目前建筑行业的部分工种仍然依靠“老师傅”的传帮带,如果“一刀切”清退超龄建筑工人,可能会使部分工种面临技能断层的尴尬境地。

“很多60岁以上的建筑工人还想为家庭再出把力,保障高龄农民工老有所养、发挥余热,我们倡导既要尊重、关心高龄建筑工人生计,又要保护好他们的安全。”周文辉告诉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江苏提倡身体状态良好、有一定技能的60岁以上建筑工人,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企业为其购买商业安全保险后,可在工地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岗位,比如支模板、绑钢筋等,但禁止从事高处作业等较危险的岗位。

机器揽下“苦差事”,工地告别“脏乱差”

在无预设的实际工况下,机器人流利地给单块重量30公斤以下的各种尺寸砖头涂上水泥,毫无误差地将砖头摆放在正确位置……这是砌筑机器人“On-site”在苏州星光耀项目的应用场景。去年12月,该应用入选住建部发布的首批124个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

负责项目施工的,正是中亿丰建设集团。汤家志介绍,一台砌筑机器人能取代八九个工人,已经在中亿丰的数个项目中应用。“在砌筑大工减少50%、整体砌筑质量提升的情况下,智能砌筑机器人的平均砌筑工期可节省一至二天。”但他也指出,砌筑机器人可用于大批量的砌墙作业,但转角等特殊部位还是需要人工来进行辅助。“机器人也要工人去操作,实际上机械化程度越高的东西,对工人的要求也越高。”

砌墙机器人、测绘机器人、预制板机器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入局”建筑行业,在多个建筑施工场景“大展身手”。“随着人口老龄化,建筑企业的用人成本在成倍增长,如果企业不开始谋划智能建造,可能再过几年就要被行业淘汰,可以说,谁先抢滩布局,谁就可能占据未来行业的主导地位。”谈及推动“机器代人”,南京中建八局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嵩言语中满是紧迫感。早在2020年中建八局就开始在砌砖、抹灰、混凝土浇灌等场景中使用机器人,这也几乎是目前完全可以实现“机器代人”的几个有限场景。由于前期研发投入巨大,运用机器人施工的情形目前在行业内并不普遍,但叶嵩认为,就像工业流水线代替裁缝、裁缝升级为设计师一样,机器与人的“彼此成全”一定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前景。

记者注意到,智能建造是《2022年全省建筑业工作要点》中的一大亮点。《要点》提出,要纵深推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积极推动智能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发展。“我们正在与东南大学、建筑公司研究攻关建筑机器人,让机器人取代部分人力,从事抹墙、混凝土浇灌等施工作业。”周文辉透露,江苏正不断推进以“智能建造、装配式建造、精益建造、绿色建造”为主的建造方式变革。今年江苏将出台有关智能建造的意见,加强建筑机器人等建筑智能化装备应用。“十四五”期间,将培育100家以上的智能建造新型技术建筑业企业。

随着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的深入推进,建筑工地也有望告别“脏乱差”。根据规划,到2025年,江苏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比将达50%,装配化装修占成品住房30%;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0%。

在叶嵩看来,机器代人是最终目标,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先经过“人辅助机器”“机器辅助人”的第一、二阶段,目前整个建筑行业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跨越的过程中。“机器短时间内尚无法代替人,根本原因是机器进行的是标准化作业,而人们又希望建筑是个性化的——谁都不想生活在一模一样的建筑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尝试对整个建筑流程进行分部分项模块化,在一定的标准库里实现个性选择,这样机器人就有了用武之地。”

砖瓦匠变身产业工人,建筑产业离不开工匠精神

暮春时节,晨曦初放。作为砌筑工班长的梅建华已经带领整个班子在中亿丰建设集团承建的项目工地上忙活起来。靠着砌墙上下误差不过0.5厘米的“搬砖”技术,这位43岁的普通农民工先后获得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筑工匠、“全国优秀农民工”等多项荣誉。如今,中亿丰建设集团专门为他建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由他带头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建筑产业虽然面临用人“断层”,但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一些农民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灰头土脸”的建筑工人,而是悄然向“职业化、专业化”的产业工人转变。

“现在建筑行业中大部分企业还是采取劳务分包形式,但从长远来看,我们要建设劳务产业园,取消包工头这种层级,培育我们自己的产业工人。” 汤家志介绍,去年11月,中亿丰建设集团与江苏省、苏州市三方共同打造建设了江苏建筑服务(苏州)产业园,采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营”的模式,聚合建筑服务企业,着力培育装配式、智能机械、人机融合等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这一方式跨过了劳务公司,企业直接与劳务输出大省建立联系,定点招收工人,通过更规范的管理体系、更合理的薪酬制度、更完善的培训系统培育企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工人。通过产业园建设,中亿丰建设集团已培育自有产业工人400多名。

大力加强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也是江苏破解建筑行业用工难、用工荒难题的重要举措。当下,南京、苏州都在试点建设建筑人力资源产业园,今年江苏全省将再鼓励、支持建设三四个产业园,通过产业园培育更多水工、电工等“一专多能”持证者。周文辉透露,住建部门正在与人社部门研究探讨制定产业园的规范、建设标准等,今年将发文予以规范。“‘十四五’期间,江苏将培育中级工以上建筑产业工人200万人。”

除了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单调、缺乏激励机制,社会认同感低也是年轻人不愿进工地的重要原因。身为建筑工人,曹志勇认为年轻人进工地是没有前途的,“实话实说,如果我儿子进了工地,我觉得我这个父亲是失败的。”

林波说,目前社会大众对于建筑工人还是存在一定偏见。要真正提高建筑工人、蓝领阶层的社会地位,必须引导大众改变对于建筑工人的传统观念,建立正确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是管理者的薪酬就一定高,未来建筑行业中,要对手握一技之长的普通工人在薪酬和评价上给予更多倾斜。”

“其实这是个高尚的职业。一个房子经过建设,到了投入使用的那一天,你再走进去看一看,就会觉得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在汤家志看来,在制造业的流水线上,普通工人可以成长为班组长、车间主任,建筑产业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畅通普通工人的晋升渠道,弘扬建筑工人的工匠精神。“我们要多挖掘、培育更多的‘梅建华’,让大家知道,普通工人也能当劳模,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

新闻链接:https://c.m.163.com/news/a/H5R027CK05345AQP.html?spssid=845915df34894fa6abe1b9f23dadcfd0&spsw=3&spss=other&isFromH5Share=article

书记信箱:sjxx@jsviat.edu.cn

院长信箱:yzxx@jsviat.edu.cn

    【微信】

    【微博】

    【校报】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

邮编:221116

|

招生电话:0516-83888688/83889021

|

版权所有:完美世界竞技平台-官方对战平台

|

苏ICP备11021512号-1

|

苏公网安备32031102000182